解读《现代诗歌的结构》 (读书笔记分享,含个人观点)

二、波德莱尔
“波德莱尔是最初的洞察者,诗人之王,真正的神。”兰波在《洞察者的信》中叙述法国诗的历史时说道。
作为现代诗歌的开创者,波德莱尔的诗仍保持着传统的形式,内容却具有鲜明的现代性。
首先,波德莱尔最先主张抒情诗歌的去个人化。他坚决地将诗歌抒情与个体心灵分离,在作品中清除一切个人经验的偶然性,试图表达出人类所有可能的意识状态,尤其是偏于极端的状态,诗歌中的“我”不再是经验之我,而是现实挤压中的受难者。拥抱目光敏锐的幻想,而离弃感时伤怀的情调——这是诗歌得以挣脱现实、将非现实的精神创造置于现实之上的前提。
正是基于上述前提,诗人的艺术幻想由智识而非心绪引导,以分解现实为开端,创造出不受现实规范的“新世界”。这种创造,追求的是对现实的庸常保持尽可能大的距离,而通向一种神秘者的区域。这一区域并不避讳引入现实文明的刺激材料,贫穷、堕落、邪恶、黑暗、人造物等,都提供了大量材料。诗人以高超的技艺将这些来自于平庸的图像加以改造,反而使其成为医治“平庸之病”良药,令人叹为观止。
诗人的改造手段多种多样,诸如利用矛盾给读者制造不安,将苦难燃烧成电流般的悚栗,甚至取消精神运动的实物对象,描摹所指不定的神秘理想。诗人笔下的“荒诞”,是超越现实的眺望,是挣脱束缚的跳板。诗人在大城市的荒漠里不仅看到人类的堕落,也嗅到迄今未曾发现的、充满神秘的美。
在商业和技术化的现代文明中,为了抵御独立精神向物质及他者逃遁的危险,现代诗歌在由波德莱尔伊始的求索过程中,逐渐成为反抗现实压迫的武器。

评论
热度(23)
© 边城诗社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