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现代诗歌的结构》 (读书笔记分享,含个人观点)

三、兰波
“兰波是艺术史上独特的奇迹,横空出世的一颗流星,毫无目的地照亮自身的存在,转瞬即逝。”马拉美如此评价道。
去个人化的进程在兰波处加速进行。诗人把我看作他者,看作所有人,不是我去思想,而是我被思想,即行动在先,而后被意识观看。当被想象出的自我都已让位于一种无我的言说时,诗歌的声音便源自无意识的混沌,这声音甚至不依附于任何能被人理解的载体。更不要说情感,一切可以分辨的情感都让位于一种中性的颤动,连恐惧和苦痛等都以不确定性的图景出现,从感情生活的正常框架中脱离出来。
兰波的诗歌不向任何人叙说,其诗歌创作的目的在于冲破现实、到达陌生处。兰波的诗歌中,“以远方来提升近物”的手法贯穿始终,时间与空间的秩序全被打破,观看的主体渐渐获得一种激奋,这激奋向着想象的远方扩展,奔赴陌生处。
而当远方无法再被提升,通常就是毁坏的开始。从诅咒到混沌,乃至无法言说的晦暗,最终临近缄默。喧腾的远方闯入,打破了现实封闭、压抑的边界,但又因为“陌生处”的空洞、无法抵达,永不满足的激情和渴望只能通过粗暴地摧毁现实的庸常来释放,以诗歌的专制来换取精神的自由。这也就是所谓的“专制性幻想”,即不以人类共识为基础,不受限制的创新自由。
里维埃如此论述:“兰波带给我们的帮助在于,他让我们无法再在尘世中停留,世界沉落到它起初时的混沌中,实物重新以那种它们曾经拥有的可怕自由出现,那时它们还不为人所用。”

评论(4)
热度(23)
© 边城诗社 | Powered by LOF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