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现代诗歌的结构》 (读书笔记分享,含个人观点)

一、总述
20世纪的欧洲诗歌,风格上显现出一种有意为之的晦暗。诗歌更愿成为一种自我满足,涵义富丽的形体,这形体是那些以暗示方式作用于前理性层面,同时又让概念的隐秘区域发生震颤的绝对力量所组成的一种张力织体。
张力,一部分是形式上的,但更主要是体现在内容上。具体来说,是让现实陌生化、发生变形,不再用现实来量度自身,而仅在自身容纳一点现实的残余,作为它迈向自由的起跳之处。
在抒情诗歌的三种手段,感觉、观察和改造中,在现代诗歌中占主导地位的是最后一种。 现代诗歌回避“心绪”的分享以及诗人自身对其作品的参与,而在任何别具意味的材料上验证自己的改造力量,在贴近心绪的柔和元素即将出现时,以一种强硬的"不谐和音"将其撕碎。
现代诗歌,取消了美学力量与认知和伦理的同一性,其诉求从“赋予现实意义”转向了“消解现实的意义,而营造自身的丰富”。这并不意味着艺术不再关心现实,而是发展为以一种更“明智”的方式洞察现实。在我看来,这种转变是人类物质与精神文明发展到一定程度后的必然结果,“认识理性的有限”和“承认虚无的必然”是这种转变的思想基础。
美学的力量,或者说幻想的力量,在这种转变的过程中逐渐被赋予了独立的地位,不必再以事实和逻辑为尺度,也不必再以真理或美德为归宿,而是作为一种精神的强力自我运动,帮助我们短暂地摆脱现实的挤压,来满足精神的发展需要——处理“现实唯一”与“可能无限”之矛盾的需要。卢梭早已在《新爱洛伊斯》中写道:“只有幻想会带来幸福,但实现幻想是幸福的死亡”。

评论(1)
热度(19)
© 边城诗社 | Powered by LOFTER